-
【安居区招商】安居区聚力"4+2"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
近年来,安居区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,加速构建以贸易服务、文化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为核心,电子商务、现代物流为增长引擎的"4+2"现代服务业体系,力争建成省级百亿级产业聚集区,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顶层设计引领产业布局 2023年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后,安居区迅速落实"4+6"产业体系部署,结合区域特色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。通过编制《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,明确到2025年培育3个十亿级细分产业集群,形成"核心商圈+专业市场+社区商业"三级商贸网络。在政策支撑方面,出台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十条措施,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。 二、四大支柱产业提质增效 贸易服务领域重点打造凤凰大道核心商圈,2022年新增商业面积超12万平方米,引入首店经济品牌8个。文化旅游产业依托黄峨古镇等资源,202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%,带动周边民宿集群发展。教育体育产业通过承办省级赛事形成"体教融合"示范区,健康养老产业建成2个省级医养结合试点机构,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提升至78%。 三、成长型产业突破发展 电子商务产业建成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,2021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,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40%。现代物流产业依托遂宁安居机场临空经济区,引进冷链物流龙头企业2家,2023年开工建设智慧物流园区,预计年吞吐量达50万吨。 四、载体建设强化集聚效应 目前全区已形成"一核两带多节点"的空间布局,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3个。2022年启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园项目,首批入驻企业实现当年投产,带动就业超2000人。通过"标准地+定制厂房"模式,缩短项目落地周期至90个工作日内。 五、区域协同释放发展潜力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与重庆潼南区共建物流通道,开通跨省城际货运专线3条。在产业配套方面,重点承接成都家居商贸、重庆汽摩配件等产业转移,2023年新签约配套服务项目9个,协议投资额突破30亿元。 当前,安居区正通过实施品牌培育、数字赋能等六大工程,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延伸、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升级。随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,预计2024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提升至42%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2025-07-20
-
【安岳县招商】安岳现代畜牧业链式升级助力乡村振兴
近年来,安岳县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入高端畜牧企业,成功搭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,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。这一战略有效带动了产业技术革新和规模化生产,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,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与居民增收。 一、招商引资驱动产业集聚 在2022年,安岳县启动专项招商引资计划,聚焦现代畜牧业链式布局。通过对接全国性畜牧龙头企业,安岳县在畜禽良种繁育、智能养殖设施和冷链物流环节引入多个投资主体。例如,2023年春季资阳市组织的产业对接会上,安岳县成功签约两个大型现代化养殖项目,涵盖生猪和家禽全周期管理。这一举措加速了产业集群形成,显著增强了产业链抗风险能力,同时吸引周边县市资本流入,形成区域性畜牧产业高地。 二、技术创新赋能标准化运营 自2021年起,安岳县大力推广智慧养殖技术,将数字化管理融入畜牧生产环节。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,2023年资阳市内启动智能环控系统和生物安全防控应用计划,安岳县率先试点精准饲喂和环境监测设备。在2022年秋季推广的良种改良计划中,安岳县覆盖多个乡镇畜禽品种,引入抗病性强的新品种。技术创新不仅降低资源消耗,还确保产品品质稳定,助力全县标准化养殖普及。 三、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 安岳县将环境治理与现代畜牧发展结合,2024年春季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工程。通过招商引资引育的粪污处理技术,大型养殖场建成分散式有机肥生产单元。在2022年试点成功的生态养殖模式下,安岳县鼓励中小规模农户利用配套技术减少排放。2023年,安岳县还整合农村沼气和光伏发电设施,形成能源节约链,实现畜牧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发展,为长江中游地区农业可持续转型提供范例。 四、综合效益带动区域振兴 现代畜牧产业链的完善显著提升安岳县整体经济活力。2023年秋季,畜牧业相关就业岗位增幅明显,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加工和物流服务。在2022年冷链仓储网络建成后,安岳县生鲜产品销路拓宽至全国市场。2024年,全县畜牧产值与辅助服务联动增长,促进乡村旅游和电商平台协同发展。地方政府同步强化政策保障,例如2023年资阳市推行的风险补偿机制,为后续链式升级奠定基础,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。
2025-07-20
-
【成都招商】广元市多维创新举措 激活工业与技改投资新动能
近年来,广元市聚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,通过创新项目推进机制、强化政策支撑、深化招商引资、优化督查服务等多维举措,持续破解工业和技术改造投资瓶颈,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。 一、构建联挂服务体系,筑牢项目投资“稳定器” 广元市建立市县两级领导联挂重点工业项目工作体系,针对进度滞后项目实施“一项目一专班”精准服务。2023年以来,通过“一对一”对接协调,成功推动娃哈哈第二生产基地等14个重点项目解决用地、用工等突出问题,实现复工提速。同时,动态跟踪63个省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度,通过优化审批流程、强化要素保障,推动项目按计划推进。此外,结合产业发展实际,适时调整年度工业项目库,将136个拟实施工业项目分批次纳入统计入库管理,以项目建设实效带动工业投资平稳增长。 二、强化政策精准供给,激活技改投资“驱动力” 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,广元市出台《广元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细则》,从税费减免、融资支持、要素保障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,切实减轻企业资金压力。2023年前三季度,通过落实细则内容,帮助工业企业节约成本超亿元,有效释放企业技改投资潜力。同时,积极对接上级部门,争取技术改造专项政策支持,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投入。2023年累计争取技术改造补助资金超6500万元,较上年同期保持增长态势,为企业技改升级提供有力资金支撑。 三、深化产业招商引育,拓展投资增长“新空间” 广元市立足产业基础,主动对接成都等重点区域产业转移,建立“签约项目—开工建设—入库统计”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。2022年以来,统筹推进家居制造、食品饮料、机械装备等领域21个签约产业项目落地,通过成立项目服务专班,协调解决规划许可、施工许可等手续办理,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并纳入投资统计。同时,聚焦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,跟踪推进仟亿达新能源开发利用等100余个重点在谈项目,通过优化营商环境、提供定制化政策支持,力促项目早日签约落地,持续扩大工业投资规模。 四、完善督查培训机制,夯实投资保障“压舱石” 为确保投资目标任务完成,广元市建立工业投资“清单式”督查机制,对进度滞后、投资欠账的县区采取“发点球”式按月通报,督促相关区域找准问题症结、制定整改措施。2023年第四季度,联合统计部门定期组织工业投资统计业务培训,重点讲解项目入库标准、数据填报规范等内容,提升基层统计人员业务能力,确保投资数据应统尽统。通过强化督查与培训双重保障,全力确保四季度每月完成工业投资稳定在18亿元以上、技改投资12亿元以上,为全年工业和技改投资目标达成提供坚实支撑。
2025-07-20
-
【甘孜州招商】甘孜州三产联动激活中藏医药全产业链潜能
近年来,甘孜藏族自治州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,以药材种植、精深加工、康养服务三产融合为抓手,构建中藏医药全产业链体系。通过差异化布局种植基地、培育现代化加工企业、开发特色健康服务,推动传统产业向标准化、智能化升级,打造高原特色健康旅游目的地。 一、科学规划种植体系夯实产业基础 依托大渡河、金沙江、雅砻江三大流域生态优势,甘孜州实施药材种植区域化布局。东部片区重点发展波棱瓜、天麻等喜湿品种,南部片区规模化种植黄芪、藏木香等耐旱作物,北部高海拔区域主推秦艽、人参果等耐寒药材。通过建设5个万亩级标准化基地和5个五千亩示范园区,形成连片种植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。 二、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 全州重点扶持德格宗萨、白玉藏品等龙头企业扩大藏药制剂产能,推动雪域俄色等企业研发保健食品。2023年完成7家藏医院制剂室标准化改造,实现藏药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全覆盖。通过引入低温萃取、超微粉碎等现代技术,提升药材资源转化效率,开发出藏青兰含片、俄色茶等3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。 三、康养服务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结合高原旅游资源,甘孜州创新开发藏药浴、藏式瑜伽等体验项目,在稻城亚丁、海螺沟等景区配套建设中藏医康养驿站。2022年启动智慧医疗工程,建成覆盖18个县的高原供氧服务网络,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健康需求,定制个性化康养方案。目前全州已形成“药旅融合”的6条精品健康旅游线路。 四、政策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甘孜州将中藏医药纳入乡村振兴重点产业,近三年累计投入专项财政资金超5亿元,配套出台种植补贴、企业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。同时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种质资源库,攻克波棱瓜人工培育等技术瓶颈,为产业长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。通过建立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利益联结模式,带动农牧民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。
2025-07-20
-
【泸州招商】江阳区担当泸州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
江阳区作为泸州市主城区,近年来通过精准招商引资,积极引进智能终端、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项目,持续优化产业生态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该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,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在强化产业支撑、提升城市能级、深化生态治理等领域系统发力,全面助力泸州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。 一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发展根基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。在传统领域,江阳区深化酿酒、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技术升级,2023年全区酒业营收突破百亿规模,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。新兴产业方面,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园集聚大数据、物联网企业47家,2023年数字经济增长率达23%,建成川南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。同步强化园区载体建设,江南科技产业园累计投入超3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,新引进新能源材料项目6个,形成“传统产业+数字经济+绿色制造”的梯次发展格局。 二、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 围绕川渝滇黔区域中心城市定位,江阳区系统推进城市有机更新。2023年实施29个市政道路提升工程,新建城市绿地86公顷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%。公共服务领域,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城西院区等7个重大民生项目投入运营,区域医疗中心功能持续增强。依托长江航运枢纽优势,完成泸州港集装箱码头智慧化改造,年吞吐量提升至80万标箱,联动综保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。 三、攻坚生态环境品质提升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。2023年完成长江干流5公里岸线生态修复,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12座,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%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,淘汰燃煤锅炉47台,实施VOCs深度治理项目21个,PM2.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1.6%。建立“河长+警长+检察长”协同机制,全年整治突出环境问题127项,生态损害赔偿实践获省级推广。 四、创新机制激活市场动能 率先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,牵头成立泸宜协同发展示范区,联合设立10亿元产业疏困基金,2023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转贷资金7.3亿元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4小时,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“60日办结”。在全省首创政策直达平台,兑现各类奖补资金2.1亿元,惠及市场主体3500余家,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居全市首位。 通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、强化城市功能、筑牢生态本底、创新服务机制,江阳区有效发挥主城区核心引擎作用。近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1.2个百分点,服务业占比提升至62%,创新驱动特征日益凸显,为泸州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贡献关键增量。
2025-07-20
-
内江市上半年财政收支稳健推进 招商引资助力平稳增长
今年上半年,内江市财政收支运行实现高质量稳健发展,整体表现良好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,通过引入多元化项目优化结构,推动经济持续回暖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,重点支出有力保障民生和经济发展,顺利完成半年目标,展现了良好的财政管理能力。 一、财政收入增长超预期。2024年上半年,内江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取得积极成效,总收入完成进度超出预期,较时间安排提前明显。内江市区及各县区均实现计划过半目标,收入增幅高于去年同期水平。税收作为核心支撑,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,反映经济基本面稳定改善。增值税、契税等主要税种贡献突出,与招商引资项目带动相关。 二、税收收入持续稳步提升。自2024年初以来,内江市税收收入始终保持强劲增长趋势。各税种均实现同比正增长,增值税等三大支柱税种表现尤为稳健,与产业结构优化相关。税收占比稳步提升,体现了内江市经济活力和政策支撑。招商引资引入的企业落户和产能释放,直接推动了税源的多样化拓展,进一步稳定收入结构。 三、重点支出领域保障有力。2024年上半年,内江市聚焦民生和关键发展领域,科学安排支出计划。民生支出占比维持在优化水平,覆盖教育、医疗等基本需求。科学技术、节能环保等战略行业支出增幅较高,加速内江市转型升级步伐。直达资金高效分配落实到位,保障项目及时推进。招商引资带动的产业投资有效匹配财政投入,确保资源向创新和环保聚焦。 四、政策协同优化运行效能。2024年,内江市通过强化财政政策与招商引资结合,确保收支运行平稳有序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部投资,提升项目落地效率,支撑整体财政韧性。各部门联动加强资金使用监督,防范风险隐患,促进可持续发展导向。展望下半年,内江市将继续依托招商引资深化协同,维护财政良性循环,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2025-07-20
-
巴中工业投资稳中有进 招商引资成效显现
今年以来,巴中市围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,以招商引资为抓手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推动工业投资实现平稳增长。通过强化项目储备、加快技改扩能、完善产业链条等举措,全市工业项目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,为经济持续向好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工业投资与技改投资双增长 巴中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。其中,工业投资增速达到两位数,技改投资同步提升,反映出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。新开工项目数量稳步增加,超亿元工业项目占比显著,省级、市级重点项目均按计划高效推进。 二、项目建设与储备同步发力 在项目推进方面,巴中市新开工项目数量较同期有所增加,竣工项目按期完成,投资规模持续扩大。项目储备力度进一步加大,储备工业项目数量同比提升,其中超亿元项目占比过半,计划总投资规模可观。储备项目转化开工率较高,为后续工业经济增长奠定基础。 三、技改扩能助力产业升级 巴中市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能和竞争力,技改扩能项目持续增加。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企业优化生产流程、更新设备技术,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转型。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,也为产业链整体升级提供了支撑。 四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巴中市通过搭建产供销平台、强化企业培训、落实政策支持等措施,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。重点围绕中小微企业需求,帮助其开拓本地市场并拓展外部渠道。同时,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,加强延链补链招商,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。 五、问题导向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巴中市注重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紧迫性问题,依法依规为企业排忧解难。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,提供政策、资金等全方位支持,确保企业运营平稳有序。这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2025-07-20
-
【宜宾招商】宜宾经济稳中向好 双轮驱动成效显著
今年以来,宜宾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,深入实施"产业发展双轮驱动"战略,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。最新统计显示,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全省前列,工业和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升,为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坚实基础。 一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宜宾市通过"传统产业提质效、新兴产业扩规模"的发展路径,实现制造业能级跃升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二,其中智能终端、新能源汽车等八大高端成长型产业贡献突出,同比增长超过两成。五粮液等传统优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,推动酒类食品产业保持稳定增长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,增速位列全省第二,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。 二、服务业发展质效双提升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接近700亿元,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四位。物流枢纽建设成效显著,长江上游区域物流中心功能持续增强;文旅融合加速推进,李庄古镇、蜀南竹海等景区带动消费升级;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,科技服务、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。 三、投资消费呈现新特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前期回升近3个百分点,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资占比提升。消费品市场总量保持全省第四,网络零售额增速高于线下渠道,绿色家电、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。重大项目牵引作用明显,动力电池、光伏等产业链项目陆续投产。 四、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 各区县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,南溪区食品加工、江安县化工新材料、长宁县文旅康养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,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带动第一产业提质增效,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持续扩大。 五、发展动能加速集聚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,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逐年递增。开放合作水平提升,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实现快速增长。营商环境优化成效显现,市场主体数量保持两位数增长。 当前,宜宾市正聚焦全年目标任务,强化经济运行调度,加快补齐发展短板。通过深化产业链招商、优化要素保障、培育新质生产力等举措,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,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。
2025-07-20
-
自贡经济增速领跑川南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拉动三产协同发展
今年以来,自贡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,推动地区经济呈现强劲复苏态势。最新数据显示,全市上半年三大产业协同增长,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成为突出亮点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两位数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显现韧性 自贡市上半年经济总量突破740亿元,第三产业对增长贡献率超过50%,其中现代服务业表现尤为亮眼。交通运输仓储业增速接近20%,住宿餐饮业复苏势头强劲,反映出消费市场活力持续释放。在工业领域,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同步推进,使得第二产业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仍保持稳健增长。 二、创新驱动引领工业转型升级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高技术制造业呈现爆发式增长。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实现翻倍增长,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增速超过50%,印证了自贡市在川南地区高端制造领域的先发优势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大幅增长,表明企业正在加速智能化转型。 三、消费市场呈现城乡协同发展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25%,城镇与乡村市场差距进一步缩小至0.7个百分点。随着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,乡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,批发零售、休闲服务等业态在区县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。 四、有效投资夯实发展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13%以上的增速,其中现代农业投资增长近40%,显示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成效。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占比提升,第三产业投资聚焦现代物流、数字经济等新基建领域,为未来产业升级预留空间。 当前,自贡市正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从经济运行态势看,新动能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形成的合力,正在推动这座老工业城市实现发展质效的双重提升。
2025-07-20
-
眉山东坡文化盛典促发招商引资新机遇
近来,四川省眉山市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,于2024年秋季举行的东坡文化节活动上,吸引了多家企业签署大型投资协议,推动文化经济深度融合,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。 一、招商引资成果显著,城市发展提速。在2024年秋季举办的活动中,四川省眉山市成功引进多个重点项目,包括在东坡区打造集文化、商业和居住于一体的新型城区,以及岷东新区兴建文化产业园区。这些投资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,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升级,提升市民生活品质。 二、文化项目强化区域吸引力。通过打造如三大湖泊景观带和特色文化街区,眉山市聚焦文化产业引领,融合了历史传统与现代创新。该项目强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设计,预计将成为周边旅游热点。同时,文化产业园区以藏羌彝文化为特色,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,响应国家文化传承战略。 三、政企协作深化文化事业融合。2024年四川省文化部门与眉山市政府建立合作协议,重点推进东坡文化品牌打造、考古发掘保护和文化产业园规划。这旨在整合双方资源,打造巴蜀文化传承示范区,并发展全省领先的文化产业中心,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优化。 四、未来发展路径明确,目标聚焦创新示范。眉山市将继续强化文化经济协同,规划将城市建成东坡文化研究基地和传播枢纽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,加快融合绿色经济和社会服务,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,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作用。
2025-07-20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